?
?
  首頁
>> 行業和社會服務 >> 海外文物征集
中國文物事業改革開放30年

發布日期:2011-03-24

  3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當代中國前進的號角,從此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十幾億人口的文明古國,開始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文物事業在這條改革、開放、發展的大道上闊步走過了30年的光輝歷程。與全國其他戰線凱歌高奏、捷報頻傳一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全國文物工作者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中國文物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喜人局面。
  一、中國文物事業30年的發展歷程
  中國文物事業的發展與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風雨同舟、命運與共。30年來,中國社會滄桑巨變,中國文物事業也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ㄒ唬?978年至1982年,文物事業的恢復發展階段。
  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文物戰線在實際工作中撥亂反正,在文物保護、法規制度、對外交流、管理體制和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物事業逐步走向正確的發展軌道。
  ——文物事業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十年內亂期間,我國文物事業也經歷了一場浩劫。徹底扭轉十年內亂對文物事業造成的干擾破壞,使文物工作走上正軌,成為最迫切的任務。1979年7月,全國人大將違反文物法規、破壞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等行為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加大了對文物犯罪的懲處力度。1980年5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針對文物頻遭破壞和文物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提出了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這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務院發出的第一個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文件。同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第23次會議研究討論了文物工作,要求文物部門“以責任在身、當仁不讓的精神做好工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文物工作的支持與鼓勵。1982年12月,適應改革開放的新需要,國家發展博物館事業、“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被列入《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
  ——文物事業的各項工作逐步鋪開。改革開放后,有關文物工作的重要措施相繼出臺。1980年6月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是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以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文物工作大會。會議研究討論了法制建設、考古發掘、博物館建設、文物出口、對外交流、組織建設等,同時規劃了發展文物事業的宏偉藍圖,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文物工作者的信心。1981年1月國務院批轉國家文物局《關于加強文物工作的請示報告》,就文物保護、市場管理、經費投入、人才培養、管理體制和發展博物館事業等提出了具體意見和措施。從1981年開始,國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文物普查、復查工作。1982年,國務院相繼公布了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4座和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制度逐步完善。文物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初現端倪,科技管理制度建設逐步展開;開展了規模較大的人才培訓活動,這一時期文物系統累計輪訓干部14939人次,占職工總數的56.9%。
  ——文物法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1982年11月,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物工作經驗,以及發布的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護法令、指示和辦法,特別是《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基礎上,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段奈锉Wo法》是在黨的十二大制定的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新形勢下頒布的,是我國文化領域第一部由國家最高立法機構頒布的法律,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對文物保護工作進行了界定。隨著《文物保護法》的頒布,有關部門、各地方也結合各地文物工作實際,陸續出臺了一批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的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強化文物保護和管理。這標志著中國文物事業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是新時期文物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ǘ?983年至1991年,文物事業的探索發展階段。
  《文物保護法》頒布之時,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全面鋪開階段。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規??涨暗幕窘ㄔO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工作受到城市建設、旅游開發等活動的嚴重沖擊;盜掘、盜竊、走私文物的犯罪行為猖獗一時,文物安全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同時,文物工作在指導思想上也出現了分歧:文物工作是保護為主,還是利用為主;是保護利用并舉,還是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等等。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成為這一時期文物事業迫切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對新時期文物工作規律認識的深化。1984年4月和10月,中央宣傳部與文化部在北京先后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和文物工作座談會,研究貫徹《文物保護法》,探討文物保護和發揮作用,開創文物博物館事業新局面等問題;1984年7月和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又先后召開書記處會議,研究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建設問題,討論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在多次深入探討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1987年11月,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锻ㄖ啡婵偨Y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物事業成就,指出了文物事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當前文物工作的任務和方針是“加強保護,改善管理,搞好改革,充分發揮文物的作用,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貢獻”?!锻ㄖ穼Πl揮文物作用、加強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建設,以及把文物保護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加強文物工作的領導等提出了明確要求?!锻ㄖ奉C發后,盡管在文物工作方針上,是保護為主、還是保護和利用并重等問題有各種不同的認識,但仍不失為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我們對文物工作規律的有益探索。
  ——對外交流與合作取得突破。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以對外文物展覽為起點的文物對外交流與合作邁出步伐。涉外考古、文物保護、館際交流、人員培訓等合作項目,數量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交流合作體系初步形成。1983年7月中國博物館學會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標志著中國文物事業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1985年11月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7年12月中國的第一批6項遺產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標志著我國文物事業進一步與世界接軌,邁出對外開放的新步伐。
  ——文物安全工作取得成效。這個時期,文物遭受破壞的情況也相當嚴重,特別是文物走私活動十分猖獗,文物犯罪活動時有發生,盜竊文物、私掘古墓、古遺址等這些在新中國成立后已經杜絕的丑惡現象又沉渣泛起,而且來勢迅猛。為保護國家文物、嚴懲犯罪分子,1987年5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打擊盜掘和走私文物活動的通告》,提出了打擊文物犯罪活動的具體措施。同時,公安、司法、工商、海關和文化行政管理等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盜掘和走私文物的違法活動。
  ——文物保護和博物館事業得到發展。文物基礎工作取得進展,1989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把“四有”(即有保護范圍、有標識說明、有記錄檔案、有專門保護機構或者人員)列為重要基礎工作之一。在這期間,開展了布達拉宮、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臨潼華清池等重要文物保護工程,修繕了大量的文物古跡;開展了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河南偃師商城遺址、山西侯馬晉侯墓地、陜西咸陽漢陽陵叢葬坑等大量的考古發掘工作;文博人才培訓形成規模,集中培訓、院校合作培訓、部門協作培訓和人才對外交流取得進展;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8處;公布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8處。文物系統博物館1983年為467座,1991年迅速增加到1075座,平均每年增加近80座;1991年舉辦展覽4292個,觀眾達1億人次。
 ?。ㄈ?992年至2001年,文物事業的穩步發展階段。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從理論上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物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確立新時期文物工作方針和原則。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特別是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是文物事業發展中必須首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1992年5月,國務院在西安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工作會議。在全面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物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針對保護和利用的關系,黨中央明確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新時期文物工作方針。1995年9月,在西安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進一步提出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這就形成文物工作完整的方針和原則。這是黨和國家對新時期文物工作規律認識的重大突破,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下的文物事業,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提出文物工作的“五納入”。1997年3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在科學分析了當前文物的形勢和任務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規律、國家保護為主并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锻ㄖ返暮诵氖且蟾鞯胤?、各有關部門應把文物保護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此后,“五納入”的具體要求分別寫進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的條文,上升為法律規定,這對于提升文物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文化遺產事業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啟動文物保護法的修訂工作。1982年頒布的《文物保護法》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歷史背景、認識水平和文物工作的實際情況下制定的,它所規定的一些原則和制度符合當時我國國情和實際需要。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經濟體制、政治體制以及社會文化體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文物工作的理論和實踐也推動了法制建設的逐步完善。1996年國家文物局開始進行修訂稿起草工作,國務院法制部門進行了深入調研和修改,2001年至2002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對草案進行審議,相關部門經過反復調研、討論,在堅持原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的基礎上,對原法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在新時期文物工作方針的推動下,1994年,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01年,國務院先后公布第四、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也分別公布了新的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到21世紀初,我國已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00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四有”等基礎性工作扎實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大遺址保護規劃工作明顯加強,博物館事業、革命文物和少數民族文物工作深入開展;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文物保護科技工作實現快速發展;文博干部崗位培訓、資質資格和持證上崗工作邁開步伐。從1992年始,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包括西藏布達拉宮、天津獨樂寺、河北清東陵和西陵、浙江天一閣、河北隆興寺大悲閣在內的一批重要文物保護工程陸續完成。開展小浪底水庫、三峽水利工程等國家大型基本建設項目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程。
 ?。ㄋ模?002年至今,文物事業的持續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我們黨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了新提高。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發展先進文化的重大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部署。文物事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織部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進入了持續發展時期。
  ——文物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2002年10月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頒布。它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把“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上升為法律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保護,考古發掘管理,館藏文物保護,民間文物收藏管理,文物進出境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修訂后的《文物保護法》及其后頒布的實施條例,更好地適應了文物工作與社會發展的實際,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這是我國文物事業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文物保護的法制進程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文物保護理念實現新突破。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文物事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準確把握文物保護的發展趨勢,創新保護理念,拓展發展思路,是關系到文物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課題。2002年12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面向新世紀部署了文物保護工作,提出發展文物事業的工作方針和基本思路。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具體措施,并決定設立我國“文化遺產日”,以“文化遺產”的概念拓寬了“文物”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標志著我國文物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文物事業各項工作展現新氣象。中央逐年加大文物經費投入力度。2001年開始,中央財政共安排文物保護專項轉移支付資金2億元,以后呈現逐年加速增長的態勢,2005年達到近5.87億元,2007年超過15億元,2008年達到了25億元。文物法制體系建設、摸清文物家底、人才培養、文物安全保障機制等基礎工作邁出堅實步伐。文物保護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蔚然成風,文物保護科技工作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2006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80處,數量上相當于前五批之和。2007年4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面展開。文物對外交流工作形勢喜人。2008年1月,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全面啟動。此外,長城保護、大遺址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業遺產保護等全面鋪開,為文物事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二、中國文物事業30年的發展成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30年。30年來,文物事業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得到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得到人民群眾的熱情參與,文物事業實現了重大發展。
 ?。ㄒ唬┗A工作進一步夯實,文物事業能力建設得到加強。
  ——文物法制建設明顯加快。30年來,我國涉及文物事業的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等已經近400項。特別是自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國務院頒布《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長城保護條例》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國家文化、文物部門頒布40余個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一大批地方性法規陸續出臺。以《文物保護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框架已經初步形成,文物事業正在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法規的針對性和操作性進一步增強,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規范審批程序,簡化審批環節,加強監督制約,推動文物行政部門職能轉變。切實落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行政實施綱要》,圍繞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創新管理方式,增強管理透明度。
  ——文物資源調查建檔工作成效顯著。在1981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礎上,2007年又啟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這一次文物普查無論從重視程度、涵蓋范圍、資金力量、技術水平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前兩次普查。作為國情國力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推動我國文物事業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對于提升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確保我國文化遺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建設等基礎性工作扎實推進。第一至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備案基本完成,全國博物館一級文物藏品建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狀況調研和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等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已推廣到11省區,提升了我國館藏文物的現代化管理水平。長城資源調查、大運河資源調查等已經啟動。
  ——文物安全保障機制初步建立。30年來,文物保護機構逐步健全。1978年全國文物系統有各類文物保護機構721個,2007年有4277個,增加了近6倍。至2007年底,全國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副廳(局)級以上的文物局,有省級文物行政執法專兼職機構31個。執法力度逐步加大。特別是2005年以來,連續4年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文物行政執法專項督察,文物執法專項督察工作初見成效,執法程序進一步規范,依法行政能力不斷提高。文物安全防范工作得到加強。大量珍貴文物的保管條件得到改善,文物系統博物館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達標工作繼續推進。田野文物技術防范設備研制工作初見成效。一批古建筑消防安全設施得到完善。防范和打擊文物領域犯罪活動的力度加大,進一步遏制文物走私、犯罪活動。
  ——文物隊伍建設勢頭良好。30年來,全國文物從業人員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6萬人發展到8.7萬人,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都有了很大改善,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政治和業務素質、結構比較合理的文博工作隊伍。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體制日臻完善。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對從業人員資格進行規范,提高了行業管理水平。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培訓模式,大教育、大培訓觀念進一步強化,多渠道聯合辦學的教育培訓模式日漸成熟,涉外培訓工作不斷深入開展,文物教育培訓工作已經能夠為事業發展培養和輸送大批合格人才。長期制約文物事業發展的人才“瓶頸”問題正在得到有效解決。
  ——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日益凸現。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編制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發展規劃,開展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組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設立12個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一批重點課題被列入首批啟動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指南針計劃”被納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推進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建設,截至2007年底,10個項目列入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28項標準制修訂項目列入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9項行業標準正式頒布。中編辦批準成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30年來,有19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29項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獎及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
  ——行業信息化建設進展順利。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建設持續推進,文物信息資源總量大幅增長。信息化標準建設富有成效,初步形成了涵蓋數據采集、存儲、傳輸、交換、應用等領域的行業信息化標準體系。行業軟件應用日益普及,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采集專用軟件》、《博物館藏品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等系列軟件,并相繼投入使用,有效地促進了相關業務工作的開展。自2001年啟動“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以來,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國家、省、文博單位三級存儲的館藏文物數據庫。積極推進流失海外文物調查工作,建立流失海外文物信息資料數據庫,現已錄入流失海外中國文物數據2萬余條,400余萬字。國家文物局和部分地方文物行政部門機關辦公自動化系統投入運行,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務公開、在線辦事和互動交流等初見成效,信息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ǘ┎豢梢苿游奈锉Wo卓有成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增強。
  ——文物保護力度明顯加大。30年來,國家先后公布了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我國已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3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8371處;先后公布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57座。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制度、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制度。文物保護維修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成效明顯,制訂實施了一系列管理辦法、技術規范、指導性文件,建立了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資格管理體系。一大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保護修繕,周邊環境明顯改善。山西南部地區早期建筑保護工程、明清皇陵保護工程、重點石窟保護工程、西藏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故宮維修工程等取得成果。特別是近幾年來,文物保護領域得到拓展。保護工業遺產的行動開始啟動。在新農村建設中,鄉土建筑進入文物保護視野。有代表性的近現代建筑、“老字號”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極推進,文化景觀、文化線路、二十世紀遺產等新類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穩步實施。大遺址保護全面啟動。“長城保護工程”總體工作方案業經國務院批準并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絲綢之路(新疆段)、西安大遺址片區、洛陽大遺址片區、大運河等重點示范項目穩步實施。安陽殷墟遺址、洛陽隋唐洛陽城遺址和西安大明宮遺址保護工程等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文物事業真正惠及地方,惠及民眾。
  ——考古工作扎實開展。30年來,配合國家大型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工作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三峽水庫、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等涉及國計民生國家重點工程的考古工作扎實開展,彰顯文化遺產保護是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三峽工程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文物搶救保護工程,項目多達1087項,考古發掘面積187萬平方米。全國110家專業單位參與這場文物搶救保護的大會戰,搶救了一大批重要文物,實現了經濟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雙贏。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河南偃師商城遺址、山西侯馬晉侯墓地、陜西咸陽漢陽陵叢葬坑等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不斷深化人們對歷史文明進程的認識。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探源、城市考古、邊疆考古、航空遙感考古等課題研究順利開展??脊刨Y料整理和出版工作成效顯著。水下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南海Ⅰ號”“碗礁Ⅰ號”“華光礁Ⅰ號”等沉船遺址的搶救性發掘工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世界文化遺產事業取得突破。1985年,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事業面向世界。自1987年中國的第一批6項遺產進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產37處,其中文化遺產26處,自然遺產7處,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4處,數量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穩居世界第三位?!妒澜缥幕z產保護管理辦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等一批法規頒布實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日趨完善。一批體現世界文化遺產類型平衡性和多樣性的文化遺產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世界文化遺產事業帶動了遺產所在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當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真正給他們帶來了實惠。
 ?。ㄈ┎┪镳^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博物館體系日臻完善。博物館數量大幅增加,1978年底全國文物系統博物館只有349個,截至2007年末,全國文物系統有博物館1722個,增長了近5倍;特別是各部門、各系統、各行業和民間興辦的博物館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已超過2400個。博物館的門類日益豐富,多種類型博物館競相輝映。辦館主體呈現多元化,行業、部門,以及企業、團體、個人等社會力量興辦的博物館日漸增多,地域分布更加廣泛。隨著一大批國家重點博物館的相繼落成,初步形成了門類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
  ——藏品保管逐步規范。目前全國博物館藏品總量已達2000萬件(套),其中,文物系統博物館藏品達1300多萬件(套),為傳承中華文明做出了積極貢獻。絕大部分省級以上博物館及部分新建的地市、縣級博物館設施齊全,藏品保存、展示環境有了明顯改觀。全國100個一級風險單位的博物館已全部達到安全技術防范標準。隨著重大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國家文物保護科研基地的成立,一批文物中心庫房的建設,以及百余項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等,大大提高了我國館藏文物的科技保護水平。
  ——社會效益顯著提升。30年來,全國博物館積極融入社會,更新服務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充實服務內容,探索展示藝術和表現手法,注重館藏珍品的完美組合,注重高新技術和材料的合理利用,使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的主題內容、科技含量和藝術感染力都有較大提高。積極推進“三貼近”試點工作。編制完成《縣級博物館展示服務提升工程“十一五”規劃》及工作規程。開展博物館評估定級。探索建立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長效機制。目前,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近萬個,接待觀眾1.8億人次。全國有1000多個博物館、紀念館被確定為愛國主義、科學普及等方面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未成年觀眾3200多萬人次。博物館正在成為傳播先進文化、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社會正氣、塑造美好心靈的生動課堂。
  ——免費開放取得突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完善博物館對未成年人、老年人、軍人、殘疾人等社會特殊群體的門票減免費制度。繼2004年以來,杭州、北京、廣州、蘇州、武漢等地的部分博物館,以及湖北省博物館、井岡山革命紀念館、天津博物館等先后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后,2008年,全國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工作正式啟動。中央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各省級綜合博物館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各級宣傳和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浙江、安徽等7?。▍^)文化文物系統歸口管理的省、市、縣級博物館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鼓勵有條件的?。▍^、市)探索全面實行免費開放。免費開放使更多的公眾走進博物館,加快了博物館融入社區、融入校園、融入社會的步伐。公眾踴躍參觀博物館,并給予積極評價。目前,全國已有700個博物館實現了完全免費開放,觀眾量比以往同期增長了2倍。
 ?。ㄋ模ν饨涣髋c合作成績斐然,文物外事工作開創新局面。
  ——政府間的交流與合作深入發展。30年來,對外合作與交流逐步呈現出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發展勢頭。政府間簽定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協定的數量不斷增加。中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與印度、韓國、阿富汗、柬埔寨、意大利和越南等國的文化遺產部門簽署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諒解備忘錄。與意大利、秘魯、印度、菲律賓等國簽署政府間《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協定》,合作打擊國際間的文物走私犯罪活動初見成效。對外援助項目取得成果。中柬、中蒙、中肯合作考古和文物保護等項目,獲得相關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面向亞非國家舉辦的文化遺產保護培訓項目持續開展,涉外合作研究和培訓項目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高。
  ——與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日益緊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后加入了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和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等3個與文化遺產有關的國際組織,以及《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和《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等4個國際公約。加入這些國際組織和國際公約,不僅豐富了國際文化遺產法律法規體系,也促進了我國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完善和與國際接軌。成功獲得2010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會員代表大會主辦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保護中心在西安成立。我國代表通過競選擔任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主席、副主席,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理事等職務。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地位不斷提高,對外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文物出、入境展成為亮點。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赴境外的文物展覽數每年平均不到3項,目前增加到每年70多項。30年來,中國共有1000余項文物展覽走向世界,觀眾逾億,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特別是在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國家年等重大外事活動中,文物展覽作為“外交使者”、“國家名片”密切配合國家外交大局,面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幫助各國人民深切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進程,了解中華文化對全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真切感受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繁榮昌盛、和平崛起的形象,以及對未來充滿的信心。同時,我國接待了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物展覽,拓寬了廣大民眾了解世界歷史文化的渠道。
  ——中外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更加融合。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文物事業走向世界。這些年來,我們著眼于中國文物事業的長遠發展,吸納百家之長、兼集八方精義,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積極參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對話與交流。通過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交流、碰撞,中國文物事業獲得了新鮮血液,始終保持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成功承辦國際博協亞太大會、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第15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大會、第2屆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東亞地區文物建筑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等重要國際會議;陸續形成《上海憲章》《蘇州宣言》《西安宣言》《紹興共識》《北京文件》《城市文化北京宣言》等國際文件。這些國際文件的出臺,進一步豐富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走向世界。
 ?。ㄎ澹┟耖g文物收藏日趨活躍,文物市場逐步走上健康發展軌道。

 

——文物市場管理逐步規范。改革開放初期,按照“歸口經營、統一收購、統一價格、加強管理”的原則,確立了國有文物商店負責統一收購流散文物的管理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文物監管品市場和文物拍賣的出現,文物商店對文物獨家經營的格局被打破,逐漸形成相互競爭的局面。國家開展了文物拍賣試點工作,建立文物拍賣標的鑒定許可制度。特別是1997年頒布施行的《拍賣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經營文物拍賣的資質條件和文物拍賣標的鑒定、許可程序,有力地促進了文物拍賣的發展。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頒布后,國家文物局先后出臺了《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我國文物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階段。30年來,文物市場的經營主體、流通范圍趨向多樣化,實現由國家統管專營向依法管理的轉變。目前,民間文物收藏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收藏的規模、范圍、品質和社會影響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全國已有文物商店100多家,庫存文物200多萬件,當年為博物館提供文物藏品36641件。2007年,全國有具備文物拍賣資質的文物拍賣企業240多家,當年文物拍賣總額達237億元。文物拍賣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之一。
  ——文物進出境審核得到加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物進出境法規制度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由4個增加到17個,基本覆蓋了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口岸。審核機構的文物行政執法性質得以明確,文物流失得到有效遏制。30年來,我國在文物進出境審核工作中搶救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基本扭轉了文物大量流失出境的局面。文物出境審核數量大幅下降,2007年文物出境審核數僅為1978年文物出境審核數的21.44%。同時,文物進境數量逐年攀升,2007年文物臨時進境審核數19364件,比2006年增長57.97%,其中大部分進境文物留在了境內。
  ——搶救流失文物工作取得進展。改革開放為我國開展文物追索、征集工作,推動文物返還國際合作,搶救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創造了條件。1989年9月,國務院批復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97年3月,國務院又批復加入了國際統一私法協會1995年《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這兩個公約成為推動我國文物追索工作重要的法律基礎。在國際公約的框架下,我國積極參與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促進文物返還的國際合作,連續當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文化財產歸還原屬國或返還非法占有文物政府間委員會的成員國,在推動返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失出境的文物、起草促進流失文物返還宣言等重大活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依據我國法律和國際公約,近年來,我國大力開展被盜竊、盜掘并走私出境文物的追索工作。1998年,成功追索走私到英國的中國文物3000多件。2001年,從美國追回五代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2008年1月,流失海外14年的北朝石刻菩薩造像從日本美秀博物館運回中國。2008年4月,丹麥政府將流失到丹麥的156件中國文物返還中國。此外,發揮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的帶動作用,多種渠道爭取流失海外文物征集工作取得進展。特別是自2002年以來,先后從海外成功征集了包括龍門石窟流失佛造像、北宋米芾《研山銘》、陳國瑯藏書、商代重器子龍鼎、南宋夏圭《秋郊歸牧圖》、《柳蔭牧笛圖》等6萬余件(套)珍貴文物。一些國有博物館通過購買、捐贈等多種征集形式,積極搶救了許多流失文物。
 ?。┤鐣⑴c勢頭方興未艾,文物保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文博社會組織得到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文博社會組織煥發了勃勃生機。目前,僅國家文物局主管和業務指導的社會組織就有19個。各社會組織規范內部管理,加強自身建設,調整管理機構,提高整體素質,工作人員知識和年齡結構不斷優化,團體會員、個人會員不斷增長,顯現出組織不斷壯大、事業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文博社會組織自覺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圍繞文化遺產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逐步成為推動文物事業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各文博社會組織積極開展政策宣傳、技術咨詢、業務指導、建言獻策等活動,多方籌集資金,拓寬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擴大了社會組織影響,為文化遺產事業提供了技術、經濟上的支撐。各社會組織努力發揮聯系社會各個方面、聯系專家學者、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開展符合自身章程、發揮自身特點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動員全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文物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一些社會組織不斷開闊視野、拓展業務,促進對外及與港澳臺地區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文物資源開發工作富有成效。各級文物部門大力開發豐厚的文物資源,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文物所凝聚的深刻內涵,將其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為弘揚時代精神,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的主流意識形態做出努力。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活動,通過文物的展示宣傳,使廣大民眾受到教育啟迪,陶冶思想情操,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充分發揮文物事業在弘揚中華文化中的作用。圍繞搶救、保護、宣傳、展示中國優秀文化遺產這個任務,積極推進文物圖書、報刊和音像制品的出版發行,豐富文物工作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宣傳中國文物,探索實施“數字博物館計劃”,擴大博物館的覆蓋面,實現文物信息資源共享,增強文化遺產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注重把文物展覽、圖書、音像制品推向世界,擴大中國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文物宣傳工作不斷深化。30年來,全國文物部門以文物為依托,大張旗鼓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將文物保護法納入全民普法規劃,納入國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努力形成全社會珍愛文化遺產的良好風尚,促進全社會依法保護文化遺產意識的提高。設立重大新聞發布制度,啟用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推廣文化遺產保護公益歌曲。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以來,各級文物部門以“文化遺產日”為契機,不斷拓寬宣傳思路,各種宣傳活動卓有成效。國家文物局對不斷涌現的保護文化遺產先進典型給予積極的表彰和獎勵。特別是近五年來,已有165個縣區被授予“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近400個先進單位和個人受到各種形式的表彰。一批批文物專家學者、基層文物工作者和樸實的農民群體光榮地走上領獎臺,獲得榮譽和獎勵。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得到有效發揮,一個全社會關心、愛護并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已初步形成?! ?br />   三、中國文物事業30年的經驗和啟示  
  30年來,我們初步建設一個符合我國文物保護特點的法律法規體系,一個適應我國文物資源分布、類型特點的保護管理體制,一個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社會服務機制,一支保證文物事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
  30年來,中國文物事業能夠取得如此成就,歸功于黨和國家對文物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歸功于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具體指導和全力支持,歸功于廣大人民群眾及社會各方面的傾心關注和熱情參與。
  30年來,中國文物事業的成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老一輩文物工作者開拓的基業上展開的,凝結著中國文物系統的歷屆老領導、老同志的摯愛深情和無私奉獻,浸透著中國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這是中國文物事業賴以繁榮與發展的精神動力和寶貴財富。
  30年來,我們努力開辟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事業發展道路,建立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事業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事業發展道路,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立足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牢牢把握中國文化遺產事業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科學設計、合理謀劃事業發展規劃;牢牢把握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不斷探索文化遺產工作的自身規律;牢牢把握黨和國家的文物工作方針,處理好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弘揚傳承的關系;牢牢把握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牢牢把握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趨勢,不斷豐富和構建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事業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道路,是事業之本,發展之基,力量之源。能否堅持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道路,關系到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興衰成敗。
  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事業理論體系,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在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黨和國家的文物工作方針過程中,在長期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豐富的一系列理論成果。包括對文化遺產豐富內涵的認識,對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規律的認識,對文化遺產不可再生、不可分割規律的認識,對文化遺產事業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對文化遺產保護體制和事業發展目標的認識,對文化遺產事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認識等等。這個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開放體系。
 ?。ㄒ唬?0年來文物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文物事業的一大法寶。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開創文物事業新局面。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也是發展中國文物事業的法寶。30年來,文物事業理論和實踐上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結果。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啟了中國全方位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推進了文物事業指導思想、保護理念和法制建設的進程。1987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當前文物工作的任務和方針,深化了對新時期文物工作規律認識。1992年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針對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1995年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原則。2002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文物方針,使黨和國家文物工作方針更加完整,更加確切,更加切合實際。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完善過程,是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也是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推動事業發展的過程。
  當前,文物事業正處于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七大明確了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提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部署,指出了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國家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公眾對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興趣日益增長,中國正處在由文化遺產大國向文化遺產強國跨越的關鍵階段。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文物事業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文物事業要繼續解放思想,絕不能驕傲自滿,絕不能停滯不前。要繼續解放思想,首要的是始終做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一思想,指導文物工作實踐。要繼續解放思想,就要立足于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分析新世紀新階段文化遺產事業發展面臨的階段性特征,科學謀劃事業的發展。要繼續解放思想,就要正視前進道路上的坎坷與困難,沖破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以創新精神開拓新思路、新舉措,推進文物事業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ǘ?0年來文物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文物工作方針是指導中國文物事業科學發展的基本準則。必須正確處理好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關系,促進文物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緊密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開展文物工作。在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建設項目中,全國文物系統一盤棋,集中力量開展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保證國家重大基本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在城鄉基本建設中,堅決依照《文物保護法》,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建設規劃;建設工程選址,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并有效保護文物的原生環境。在保護和搶救文物中,主動發揮文化遺產工作的多方面綜合效益,使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融入城市發展、融入社區生活、融入經濟建設,展示城市、鄉村的歷史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它們的綜合價值,為人民生活創造美好的文化氛圍。
  30年來,我們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文物工作方針,正確處理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進一步深化了對保護與利用關系的認識和理解。應該看到,保護是前提,利用是過程,管理是手段,目的是傳承,把我們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把中華文明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加強保護,才能保持文化遺產本體及其原生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為合理利用提供基礎;合理利用,才能使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為保護創造更好的條件。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要注重發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將其轉化為服務于民眾現實和未來生活的文化資源;注重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通過保護促進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加強保護,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ㄈ?0年來文物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人民群眾是中國文物事業的可靠基礎和力量源泉。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文物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文物事業是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文物事業的發展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守護者,是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和真正動力。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尊重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及時公布工作程序和信息,認真聽取相關的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公眾監督。我國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工作不可能由國家全部包攬下來。要大力宣傳動員人民群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全社會行動,研究制定發揮人民主體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措施,拓展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推動中國文物事業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在城市建設中,通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挖掘城市所蘊藏的獨特歷史文化背景,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在新農村建設中,要著力保護古村落的格局風貌、鄉土建筑、環境景觀和風俗習慣,保持村落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大遺址保護和規劃中,把文化遺產保護同發展區域經濟建設、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結合起來。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改善城鄉的生態環境,保持濃厚的文化環境,創造美好的宜居環境,使人民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博物館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是保障和發展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要繼續推進博物館免費開放,加強管理,改善服務,創造條件,逐步擴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范圍,讓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要積極推動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特別是納入義務教育體系,滿足義務教育的需要。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不斷推出文物保護維修、考古發掘、陳列展覽、科學研究、書籍報刊的新成果,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
 ?。ㄋ模?0年來文物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文物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發展中國特色文物事業提供強大動力。
  我國文物事業的發展始終是與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相伴隨的。3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要深化改革,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形成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體系。要深化改革,強化政府管理文化遺產職能,調動全社會和廣大民眾支持、參與文化遺產事業的積極性。要深化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加大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大膽探索,推進文化遺產的科學發展。
  中國文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國際間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學習和借鑒是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對外開放條件下,文物事業要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相互交流和借鑒。要積極配合國家外交大局,擴大和深化政府間交流與合作。推動與更多國家有關政府間文化遺產保護雙邊協定的簽署,開展更有深度和實質性內容的合作。要善于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長處,充分汲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精華,辯證取舍、擇善而從、推陳出新,更好地推動中國文物事業的繁榮發展。要擴大對外文物展覽的影響,在增加展覽數量的同時,更加重視展覽質量。要鞏固我國與相關國際組織和民間機構的關系,積極參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和相關國際公約的制定,增強我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話語權。要履行我國加入的相關國際公約的責任與義務,樹立負責任政府的國際形象。要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拓寬人員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不斷把中華文明推向世界,提高我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地位和作用。
 ?。ㄎ澹?0年來文物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開拓創新是推動中國文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必須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努力提高文物事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這些年來文物事業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文化遺產的概念不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凝固不變的對象,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和開放的體系。30年來,文物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重要變化,文化遺產工作的領域得到拓展,文化遺產保護的要素、類型、空間尺度、時間尺度、性質和形態等呈現新的發展趨勢。這些理論上的創新帶來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保護措施的創新,而實踐創新的成果又為理論創新提供了基礎。這些年來,我們相繼制定了“長城保護工程”總體方案,開展大遺址保護,探索工業遺產、鄉土建筑、文化景觀、文化線路等新類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新思路。同時,我們還積極借鑒國際先進保護理念和做法,完善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理論體系,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實踐證明,提高文物事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繁榮發展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的必要之路。當前,文物事業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煥發創新激情,開拓創新思路。要推進制度創新,不斷豐富和完善文物法規體系建設,特別要加大保護規劃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加快《博物館條例》《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條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規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快制定文物商店和社會文物管理辦法、文物鑒定標準和辦法等。要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推進科研基地等研究平臺建設,有效整合科研優勢資源,吸收借鑒國際上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著力突破文物保護維修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要加強對傳統工藝技術的保護、研究、傳承和發展,實現傳統工藝與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機結合。要推進體制創新,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規律、國家保護為主并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
 ?。?0年來文物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經費保障是中國文物事業發展的基本依托。必須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文物保護經費投入責任,拓展文物保護資金渠道。
  文物事業的發展,是綜合國力特別是國家經濟實力增長的重要體現。3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為文物事業的發展進步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這30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6%,國家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億元增長至2008年的51321億元。中央政府對文物保護經費的專項資金投入也逐年增長,中央文物保護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已從1978年的0.07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5.2億元,30年間增長了363倍,較1973年設立之初翻了10番。特別是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頒布實施以后,我國文物保護經費投入進入到快速增長時期。“十五”期間,全國文物業總收入累計為279.74億元,比“九五”增加143億元,增幅為104%,年均遞增16.7%。正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高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日益充足的經費支持,我國文化遺產事業才得以取得了重要進展。
  當代中國正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國家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幅提升,這為文物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要進一步加大中央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投入力度,完善文物經費增長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保障水平。要按照“五納入”的要求,推動各級政府加大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力度。我們要以文物事業發展的新成果,爭取文物保護經費增長途徑,完善經費投入體制機制,努力構建文物保護經費持續穩定增長的保障制度。要全方位拓展社會資金渠道。研究制定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領域的政策措施,規范社會資金進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管理,保障社會資金的合法權益。要制定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領域的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入文化遺產保護。要探索制定文物保護專項稅收政策,形成穩定的文物保護資金增長機制。要大力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專項經費“陽光工程”建設,強化經費管理,提高專項經費使用公開度、透明度,提高社會和公眾的信任度。要加強財務管理制度建設,著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物事業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我們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這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決策,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的重大舉措,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全國文物戰線上的廣大干部和職工,要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開展好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文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30年耕耘,30年收獲。我們已經擁有一個值得自豪的過去,我們還必將創造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是時代的召喚和文物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們要緊緊圍繞中央的戰略部署,準確把握文物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開拓創新、奮發有為,信心百倍地開拓中國文物事業的美好未來。

 



訪問次數:


字號:[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 另类亚洲中文字幕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